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感知音乐节拍(二)》第2课时《送别》。 【教材分析】 《送别》是花城版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感知音乐节拍(二)》第2课时唱歌课。《送别》是李叔同于1914年创作的一首经典歌曲,表达了对好友许幻园离别的深情哀伤与美好祝福。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且真挚,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冷落的气氛,深刻表达了词人面对好友离别的哀伤与祝福。同时,歌词中还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欢聚时光的珍惜。融合了强烈的外来色彩与旧体诗词的韵调,形成了独特的中西结合风格。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展现出浓厚兴趣与好奇心,他们已初步掌握音的高低、长短等基本要素,能跟随旋律哼唱简单歌曲。部分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歌唱姿势和表现力,但整体音乐素养存在差异。教学中需注重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活动如律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强化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如识谱、节奏训练。同时,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他们关注音乐背后的情感与文化,促进全面发展。教师需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长。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李叔同的生平事迹。 (二)艺术表现 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歌曲,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李叔同的生平事迹。 (二)教学难点 歌曲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能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离散伤别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校园歌曲你们听过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台湾歌手罗大佑的《童年》你们一定听过,这首校园歌曲给我们的学校生活增添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你们知道什么是“学堂乐歌”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今天我们学习歌曲《送别》(书写板书《送别)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你们熟悉作曲家李叔同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他自幼博学多才,擅文学、长戏剧、精绘画、工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接下来,聆听乐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送别》是李叔同于1914年创作的一首经典歌曲,表达了对好友许幻园离别的深情哀伤与美好祝福。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且真挚,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冷落的气氛,深刻表达了词人面对好友离别的哀伤与祝福。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朗诵歌词 预设:朗诵 教师:歌曲是单三部曲式结构(ABA)使得音乐起伏平缓与激动情绪相互交织,第一、三段音乐起伏平缓,描绘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下面我们分句学唱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