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39831

第一单元《氓》与《孔雀东南飞》教学侧重点分析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27222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一,PPT,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著 《氓》与《孔雀东南飞》 的教学侧重点分析 1、《氓》将叙事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诵读时,要仔细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怒而不怨,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学习提示) 2、《氓》与《孔雀东南飞》都是讲述古代婚姻爱情悲剧的民歌,试分别梳理他们的情节,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单元研习任务) 3、《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了《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单元介绍) 一、《氓》如何体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二、《氓》与《孔雀东南飞》比较分析 三、《诗经》与汉乐府中的现实主义手法分析 四、从高考考点看两篇文章的教学侧重点 一、《氓》如何体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核心特点:情感表达有节制, 哀怨中不失理性, 痛苦中保持尊严。 一、叙事结构的节制性 1、循序渐进的情感铺陈 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纯真初恋,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婚姻破裂,最后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收尾。 效果:避免情绪爆发,让悲剧感在时间推移中自然显现。 2、 隐喻替代直接控诉 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植物衰败,暗喻容颜老去与被弃命运。 作用:将个人痛苦转化为可共鸣的自然规律,淡化激烈情绪。 二、诗意化情感表达 1、 借景抒情,淡化尖锐 热恋时的“淇水汤汤”与婚变时的“渐车帷裳”,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景象,外化内心变化。 2、 以回忆缓冲痛苦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童年片段插入,在伤痛中保留美好,避免情感极端化。 三、克制的收尾与尊严 1、决绝而不失体面 全篇最激烈的语句仅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宣告结束时不咒骂、不纠缠。 2、自省式疗愈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自我反思,展现从痛苦中站起的理性力量。 二、《氓》与《孔雀东南飞》比较分析 (一)、情节梳理 1. 《氓》(《诗经 卫风》) 情节脉络:以女性视角自述与“氓”从相恋、成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开端:男子热烈追求,女子陷入爱情。 发展:婚后男子变心,家庭暴力与情感背叛。 结局:女子决绝分手,反思婚姻悲剧。 结构特点:线性叙事,以时间顺序展开,情感递进强烈。 2.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 情节脉络:焦仲卿与刘兰芝因封建压迫被迫分离,最终殉情。 开端:刘兰芝因 “不驯”被焦母驱逐。 发展:二人被迫改嫁、再娶,但誓死不从。 高潮与结局:双双自尽,化为鸳鸯象征永恒反抗。 结构特点:戏剧性冲突迭起,以悲剧结局强化社会批判。 比较维度 《氓》 《孔雀东南飞》 女性形象 清醒而悲愤 :主动控诉负心汉,展现个体觉醒。 坚贞而刚烈 :以死殉情,反抗礼教压迫。 男性形象 氓 :虚伪薄情,始乱终弃。 焦仲卿 :软弱妥协,最终以死明志。 反派角色 无明确反派,悲剧源于人性之恶。 焦母/刘兄 :封建家长制化身,直接施压。 形象塑造手法 内心独白,直抒胸臆。 对话推动情节,细节刻画(如“揽裙脱丝履”)。 (二)、人物形象异同 作品 语言特点 时代性体现 氓 1. 质朴凝练 :四言句式,重章叠句。 2. 比兴手法 :以“桑之未落”喻青春,以“淇水”象征情感变迁。 反映春秋时期女性婚姻困境,重伦理轻个体。 孔雀东南飞 1. 铺陈细腻 :五言叙事,场景刻画生动。 2. 浪漫象征 :以“孔雀”起兴,“鸳鸯”寄托理想。 体现汉末礼教压迫,批判封建家长制。 (三)、语言风格对比 手法 《氓》 《孔雀东南飞》 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自述,主观情感强烈。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呈现社会矛盾。 抒情方式 直接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借景抒情(“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