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45206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42张PPT)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66021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组织管理。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目录 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一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一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 结合教材99—100页,概括说出从战国到明清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 (1)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献公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结合教材99—100页,概括说出从战国到明清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 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子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结合教材99—100页,概括说出从战国到明清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 (3)汉朝: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②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③东汉末年以后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二、东晋的户籍制度 结合教材100页历史纵横,概括说出东晋户籍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1)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2)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连年战争,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产生大量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并将白籍人口土著化。原因在于户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 三、隋唐的户籍制度 1.隋朝———大索貌阅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输籍定样 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手实 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在唐代,它是制定计帐与户籍的主要依据,每年填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