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45527

陕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2次 大小:373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陕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
  • cover
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 (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3小题,计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建筑重物质,文学重精神,分处艺术的两极。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奇妙的关联。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学在建筑上叠加的表现,在中西方建筑体系中是不均衡的。 ②西方建筑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绘画,只有少数纪念性建筑中刻有一些文字,作为对雕塑、绘画的补充。而中国传统建筑在上千年的建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叠加经验,创造了楹联、匾额等形式多样的叠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现。这不仅强化了建筑意境,而且增强了建筑的生命力。这些建筑中的文学基因,无论从数量、质量上,还是广度、深度上,均领先于其他建筑体系。 ③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文学语言的大量叠加,与汉字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具有长于表意、文法自由、书写灵活、高度艺术化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建筑作为一种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意的欠缺。两者联袂呈现,创造了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汉字书写艺术—书法的加持,更是为文学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各有风韵,篆书敦圆苍茫,隶书工整精巧,草书潇洒奔逸,行书流动自如,楷书清丽娟秀。人们可根据建筑需要因时因地灵活融入。汉字这种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 ④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而这正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造诣固然无与伦比,但它体现出的造园思想,丝毫不亚于书法。如“曲水流觞”已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范式并流传至今。其实从一开始,园林建筑就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自带诗情画意的文学基因。如王维建造的辋川别业是一个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他还专门写了一本诗集《辋川集》,介绍自己的别墅之景。 ⑤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单体性特点,中国传统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体建筑为目标,而是将亭台楼阁等多样化的建筑单体相互连接配合,形成具有强烈时间感和序列性的建筑群体,宛如一幅在大地上徐徐展开的画卷。其中,空间起承转合,动线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会有峰回路转、移步异景的体验。这种时间感和序列感,使文学语言在建筑上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畅的表达。这种具有时间感和序列感的建筑群体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载体。 (摘选自张军利《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处艺术两极的建筑和文学,前者重物质,后者重精神。 B.中国建筑中的文学基因,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生命力,而且强化了建筑竟境。 C.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书体多样,各具风韵,均可灵活融入建筑。 D.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也投向了建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①②段指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③④⑤段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B.文章第③段从汉字的特点和汉字的书写艺术两方面进行论述后,又进行了归纳总结。 C.作者以《兰亭集序》为例,证明了书法的加持为文字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这一观点。 D.本文在论述文学叠加于中国传统建筑时,多次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进行了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学基因,领先于西方建筑体系,这证明中国传统建筑在艺术性上高于西方建筑。 B.文学作品中不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