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建平西校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一、古诗默写 1.默写。 (1)野旷天低树, 。(孟浩然《宿建德江》) (2) ,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3)一水护田将绿绕,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4)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小雨在参观美术馆时,特别喜欢其中一幅画,画中的江南到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 。” 二、古诗鉴赏 2.阅读回答问题。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作品的 ,作者是南宋词人 (人名)。 (2)这首词上阕中的“ ———“ ———“ ———以动写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下阕中“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词人 的情感。 三、文言阅读 3.阅读回答问题。 【甲】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 孔子让路 昔者夫子东游,项橐(tuó)佣土筑城①,在内而坐。夫子车至,语小儿曰:“何不避车?”小儿答曰:“世人皆知:车可行而城不可行也。从昔至今,只闻车避城,乃避城下道。夫子曰:“汝之慧,吾徒②之莫及。” 【注释】①佣土筑城:用土堆筑城墙。②徒:弟子。 (1)【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 学派的创始者。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孰为汝多知乎? (3)下列选项中与【乙】文“吾徒之莫及”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过犹不及 B.及日中则如盘盂 C.不及汪伦送我情 D.迫不及待 (4)【甲】【乙】两文中的孩子天真可爱,且都有着① 的特点;【甲】文中的孩子在探索未知时,还体现出② 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两篇文章中,孔子都是一位③ 的人。 四、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每一处都品玩不尽。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 ②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③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卵里,成为一体。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一接二,二接三,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④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 ⑤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有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 ⑦榫卯的结构极其简单,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它一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