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难>< 蜀相 >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蜀道难>< 蜀相 > 联读 二、【教材分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蜀道难》与《蜀相》皆是唐诗经典之作。《蜀道难》以雄奇奔放的笔调描绘蜀道山川的险峻壮丽,饱含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惊叹与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展现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极致魅力;《蜀相》则借凭吊诸葛武侯,抒发杜甫对一代贤相的敬仰追慕,以及自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思,尽显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两篇诗作题材虽异,却都植根于唐时的社会风貌与诗人的家国情怀,联读能引导高二学生跨越诗歌风格界限,深入品味唐诗多元魅力,从不同角度体悟诗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心灵呐喊,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共情能力,强化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读音、节奏韵律,积累如 “扪参历井”“砯崖转石”“出师未捷” 等文言词汇与典故,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在写作、口语表达中恰当地引用诗句增添文采。 2.引导学生模仿诗歌中的句式、修辞进行仿写创作,如学习《蜀道难》的夸张手法描绘一处险峻景观,借鉴《蜀相》的对仗形式撰写对联,锻炼语言组织与创新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诗歌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逻辑分析能力,使其明晰两首诗的行文脉络与层次关系。 2.组织学生在知人论世探究、问题研讨环节深入思考,对比两首诗风格、内涵差异,分析诗人创作心境,提升批判性思维与综合比较能力,洞察诗歌背后的文化、历史因素。 审美鉴赏与创造 1.引领学生沉浸于诗歌意境,感受《蜀道难》的雄浑壮阔、奇幻瑰丽之美,体会《蜀相》的肃穆庄重、深沉内敛之韵,提升审美感知力,培养对古典诗歌独特美学风格的鉴赏眼光。 2.鼓励学生在作业练笔中融入个人审美理解,以诗意笔触描绘心中李杜形象,激发创造潜能,实现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创造的跨越。 文化传承与理解 1.让学生了解李白、杜甫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理解唐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怀,增进文化认同感。 2.通过剖析诗人在诗中的家国情怀表达,引导学生传承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心系家国的精神品质,将传统文化内化为个人品德修养与价值追求。 (二)核心素养 本教学设计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全方位、多层次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思维训练、审美熏陶、文化传承等领域成长,以诗歌为媒介,打通语文学习与个人素养提升的通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文本精读,结合预习所做功课,准确把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蜀道的地势特征、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与诗中所叙等,能用简洁语言概括诗歌大意,绘制清晰合理的结构导图。 2.以知人论世为方法基石,引入李白、杜甫的生平境遇、创作风格倾向及唐王朝彼时社会局势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深度领悟两首诗的风格差异,剖析诗歌内涵,解读如李白诗中的夸张意象、杜甫诗中的典故运用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3.紧扣文本,组织学生从诗句细节、情感脉络入手,探究诗人在诗中寄托的家国情怀,感受李白对山川险阻的喟叹、对友人的关怀背后潜藏的对大唐疆土安危的隐忧,领会杜甫对诸葛亮的凭吊实质是为自身抱负难伸、国运飘摇而泣,使家国情怀具象化、可感知。 (二)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两首诗背后诗人共通的家国情怀内核,理解在不同诗歌风格、创作视角下,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统一于对家国命运的牵挂眷恋,引导学生跨越时代、风格鸿沟,与诗人心灵共振,真切体悟那份穿越千年的赤子深情,并能在自身价值观构建中融入这种家国担当精神。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精心剪辑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涉及《蜀道难》《蜀相》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