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教科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的特征》是2025年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科学概念打下坚实基础。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动手操作与直观感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直接感知来学习新知识,但注意力易分散,持久性不强。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但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和科学分类意识。因此,教学设计需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采用游戏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逐步引导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事物。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理解物体具有可被观察和描述的特征。 2. 科学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初步形成分类思维。 3. 科学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4. 科学态度: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观察物体特征的基本方法,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分类思维,根据物体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教具准备 多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如积木、水果、文具等) 观察记录表 放大镜 彩色笔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个装满不同物体的神秘盒子,让学生猜测里面的物品,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观察来确定物品。 积极参与猜测,讨论观察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观察的重要性,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1. 活动一:直接观察 分发物体,示范如何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的特征。 活动二:使用工具观察 介绍放大镜,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 活动三:特征分类 引导学生根据形状、颜色或大小对物体进行分类。 4. 活动四:特征描述比赛 组织一场“特征描述大赛”,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词汇描述物体。 5. 活动五:创意拼搭 提供积木,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特征(如颜色、形状)拼搭出作品。 独立观察,记录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 小组合作,利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新发现。 小组讨论,完成分类任务,并说明分类依据。 轮流上台描述,其他同学猜测描述的是哪个物体。 发挥创意,合作完成拼搭任务。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增强观察的深度,体验科学工具的辅助作用。 培养分类思维,理解特征的意义。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物体特征的理解。 将观察与创造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堂练习 1. 苹果通常是_____色的。答案:红 2. 圆形的物体有_____(举一例)。 答案:足球 3. 填空:大象的体型比兔子_____。答案:大 4. 使用_____可以帮助我们更仔细地观察物体。 - 答案:放大镜 5. 根据物体的_____可以将它们分类。(多选)答案:形状、颜色、大小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观察方法、物体特征及其分类,强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回顾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或疑问。 巩固新知,促进知识内化,鼓励学生持续探索。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的特征 1.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 使用工具(放大镜) 2. 物体特征:形状 颜色 大小 3. 分类依据:特征匹配 4. 科学态度:好奇 探索 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和探究欲望,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较好地掌握了观察物体特征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时稍显生疏,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此外,分类活动虽促进了学生的分类思维,但部分学生分类标准不够明确,未来教学中应加强对分类标准的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