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63031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2课 铁钉生锈(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71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课,铁钉
  • cover
2.铁钉生锈 【教学内容】 《铁钉生锈》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2课。通过本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物质变化的种类。本课带领学生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进一步理解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并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水平。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部分。 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 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 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 教材提供五幅图片,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蕴含的科学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等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这些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铁生锈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对铁锈的认识非常笼统、模糊。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锈铁制品,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铁锈和铁进行比较,明确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从而理解铁生锈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实验设计和探究的能力,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特别是实验设计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交流,积极反思,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持续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积极表达分析结果,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联系对生活中防锈方法的观察,分析其中的防锈原理,体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铁钉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通过实验,知道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容易生锈,了解防锈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 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铁锈与铁的不同。 2.会设计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探究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设计中,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积极反思,不断修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铁生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防锈实例,寻找其中的原理,并积极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改进。 【教学重点】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生锈的铁制品,不生锈的铁制品,放大镜,小锤子,砂纸,检测电路,铁钉,塑料试管,水,食用油,一次性滴管,标签,橡胶手套。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生锈现象 1.出示生锈的铁钉图片 提问:你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锈了)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表面颜色等)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生锈的物体?(什么?哪里?) 小结:看来,铁生锈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铁制品生锈的部分叫铁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铁生锈的问题。揭题:铁钉生锈。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锈铁钉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铁制品生锈的现象,关注铁生锈这一话题。] 二、研究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