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教科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哪个流动得快》是2025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旨在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液体(如水、油等)的流动速度,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操作,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之中。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充满好奇,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需借助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趣味性、直观性和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理解不同液体因其物理性质(如粘度)不同,流动速度会有所差异。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科学探究: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学会记录观察结果。 4. 科学态度: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教学重点 观察和比较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科学概念,理解“粘度”这一抽象概念。 教具准备 清水、食用油各适量 透明塑料斜坡板或玻璃斜槽 滴管 记录表 彩色笔 实验安全手套(可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两种液体(水、油),提问:“你们猜猜看,如果我把这些液体同时倒在斜坡上,哪个会最先流到下面?” 根据生活经验或直觉进行猜测,并简单说明理由。 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1. 活动一:观察与预测 介绍实验器材,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滴管将等量液体滴在斜坡顶端。 2. 活动二: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同时滴下两种液体,观察并记录流动情况。 3. 活动三: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分享实验发现,讨论为何不同液体流动速度不同。 4. 活动四:深入探究 介绍“粘度”概念,解释为何粘度大的液体流动慢。 5. 活动五:创意延伸 鼓励学生思考,设计更多关于液体流动的实验,如改变斜坡角度、使用不同材料斜坡等。 观察教师操作,小组讨论并再次预测结果。 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每种液体的流动速度。 小组讨论,尝试解释现象。 听讲解,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粘度有关。 分组讨论,提出创意实验方案。 明确实验步骤,强化预测能力。 通过实践验证预测,培养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促进思维碰撞,初步理解粘度概念。 深化理解,将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 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1. 下列哪种液体流动速度最快? A. 水 B. 食用油 答案:A 2. 粘度大的液体流动速度会怎样? A. 变快 B. 不变 C. 变慢 答案:C 3.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哪种工具来滴加液体? A. 量杯 B. 滴管 C. 试管 答案:B 4. 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影响液体流动速度? A. 液体种类 B. 斜坡角度 C. 液体颜色 答案:C 5. 实验中,哪种液体最先到达斜坡底部? A. 水 C. 食用油 答案:A 独立完成练习,举手示意完成,相互检查答案。 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强调不同液体因粘度不同而流动速度各异,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继续探索科学世界。 回顾学习内容,分享本课收获。 梳理知识点,加深记忆,培养持续学习的态度。 板书设计 《哪个流动得快》 一、导入:猜测不同液体流动速度 二、实验器材:水、油、斜坡、滴管 三、实验步骤:观察→预测→操作→记录→讨论 四、核心概念:粘度 → 流动速度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了不同液体流动速度差异的原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