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太阳、地球和月球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宇宙中的地球 二、学习内容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描述光被阻碍时形成阻挡物影子的现象。 9.1地球是一颗行星 ①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②观察并描述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长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③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通过望远镜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了解月球表面的概况。 三、学业要求 能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 知道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能说出月球表面的概况。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测和归纳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情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望远镜观察,结合图片资料或模拟实验,认识月球表面的概况;初步具有从具体现象提出问题,并制订简单探究计划的能力。 能通过动画或利用图片资料,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具有根据事实提出观点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所承担的科学知识目标是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太阳、地球、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形状、运动方式)及相互关系(如引力作用与空间位置变化对昼夜交替、月相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古代“天圆地方”猜想与现代科学证据(如地球仪、太空影像),理解人类对天体认知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科学探究目标方面,本单元重点 培养观察与描述自然现象(如影子方向变化、月相周期)的能力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引导运用数学工具记录分析数据(如影子变化记录表、月相记录表),并借助小组合作提升科学交流与问题解决能力 。单元逻辑呈现“具象现象→抽象规律”的递进性,同时注重跨学科能力培养,如运用数学工具记录影长数据、通过神话传说激发探索兴趣,最终形成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系统性认知 。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是学生在低年级所学认识宇宙空间内容的延续。学生在一年级曾经了解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每天在天空中有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就是月相,月相是不断变化的。围绕本单元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目标,教材设计了“影子的形成”“太阳下的影子”“地球的形状”“认识月球”“月有阴晴圆缺”五个主题活动。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对于这个主要概念的建立需要通过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习目标逐渐形成,低年级重在描述现象,中年级重在发现规律,高年级重在解释成因。 主题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影子形成、昼夜交替等现象已有生活观察,但普遍存在“地球是平的”“月相变化随机”等前概念,需借助科学史和实验证据(如帆船远航观测)进行纠偏。学生具备初步观察能力(如记录影子方向变化),但自主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较弱,需通过结构化任务(如手电筒模拟光源、月相剪纸活动)引导其建立“现象—推理—验证”的科学思维。在兴趣层面,学生对动手实验和宇宙探索主题(如神话传说)表现出强烈动机,可利用三维动画、地球仪等工具辅助理解抽象概念,同时结合影长测量、月相记录表等数学工具强化数据量化分析能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