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68886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159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罗翔“关于读书”的短视频,提问:“读书是否应该‘不求甚解’?”组织学生初步辩论。 2.引出课题: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 《不求甚解》首次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初,具体在《燕山夜话》专栏中。这篇文章是应《北京晚报》之约而作,主要目的是纠正当时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误解,并提倡一种更为深入和全面的阅读态度。 二、阅读文章,梳理思路,掌握论点 1.速读文章,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6):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加以论证。 第三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辨析下列哪一项最准确地概括了《不求甚解》的论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A. 读书应逐字逐句钻研,不可遗漏任何细节。 B. 读书应注重整体理解,避免死抠字句,灵活运用知识。 C. 读书应广泛涉猎,不必深入思考。 D. 读书应追求速度,快速获取信息即可。 预设: 正确项B:作者的论点是倡导“读书不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强调理解与实践的结合。 三、精读文章,分析论证,理解论点 1.文中哪些材料支撑了观点?这些材料如何发挥作用? 预设: (1)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以普列汉诺夫读书为反面事例举例论证,阐明应该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读书不必死抠字句,证明“求甚解”的弊端。 (2)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为例,从正面举例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高明的。 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反面例子)因教条化读书导致失败,诸葛亮(正面例子)因“观其大略”而成功,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不求甚解”的实践价值。 (3)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巩固自己的观点,使论证更严密。 2.能否用“王阳明格竹七日而病”的例子替换原文中普列汉诺夫的事例?为什么? 预设:不能,引导学生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匹配性,体会“材料服务于观点”的原则。 四、比较探究 比较本文与《谈读书》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预设: 相同点: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不同点:(1)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2)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谈读书》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华美。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完成《论证方法分析思维导图》,标注文中所有论据与对应方法。 2. 拓展作业:以“我的读书方法论”为题,模仿本文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