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游 汤显祖 园 部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汤显祖及《牡丹亭》,在诵读时体会戏曲的音韵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深入理解杜丽娘形象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戏曲语言,品味曲词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知中国古典文化的抒情传统,追寻作品包蕴的文化基因。 核心素养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这样的描述:“林黛玉向来不甚喜欢观看戏文……却有一两句戏词随风飘入耳中,清晰透彻,一字未漏,唱的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于是停下脚步,侧耳倾听。接着又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歌词让她不由自主地点头叹息。接着,她再次侧耳,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至此,心中一动,神魂颠倒。再听下去,‘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更是让她如痴如醉,站立不稳,于是她蹲下身,坐在一块山石上,细细品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八个字的深意。” 新课导入 林黛玉所听之曲正是我们今日将要研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游园》中的《皂罗袍》。此曲文辞华美,旋律悠扬,意境深远,情景交融,历来被誉为抒发伤春之情的佳作。 在封建社会,许多年轻女子都拥有与杜丽娘相似的感慨,因此这首表达了对逝去青春和愁绪的曲调,赢得了众多少女的喜爱和共鸣。 新课导入 明代戏剧界的翘楚,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界的璀璨明珠,与莎士比亚同处一个时代,一东一西,遥相辉映,均为戏剧界的巨擘。 作为明代知名的思想家,他倡导个性自由,主张以情感对抗理性,提出“情之所至,理必不存;理之所至,情必不存”的先进理念。 他的主要剧作包括《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曾言:“我一生所梦,唯有牡丹最为得志。”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作者简介 明朝确立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加强统治。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基于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将二者对立起来,将“理”视为至善,而将“情”视为邪恶,认为是人的欲望。他们主张以“理”来约束“情”,甚至消灭“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至明朝中期,对程朱理学的怀疑情绪兴起,这些思潮促使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应运而生。 创作背景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牡丹亭 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安有个杜太守,他有个女儿杜丽娘,天生丽质,家里对其宠爱有加,但受到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没有接触过爱情和自由。 有一天新请的老师给她讲述了“关关雎鸠”,一下子触动了少女的情思,青春的意识开始觉醒,偷偷走出深闺去后花园踏春,回来之后梦到一个书生折柳请她作诗,便与他在牡丹亭里约会。醒来后再也梦不到书生,便抑郁成疾死去了,埋在梅花庵。 牡丹亭故事梗概 不久,书生柳梦梅上京赶考途遇风寒,卧病梅花庵,与杜丽娘魂魄相遇相恋。这个书生正是丽娘梦里的书生。柳梦梅掘墓使得丽娘还阳,二人像寻常夫妻那样生活。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