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风景谈》《秦腔》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22分) (一)课内阅读(6分) 1.关于文章《风景谈》内容的解读,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从沙漠的地势、色彩、声音和给人的感觉等几个方面极力状写沙漠它是“那样的平坦”“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用排比句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沙漠的单调、平板、乏味。 B.“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这句话用借喻修辞格,形象地反映了城市青年生活的优裕,与山洞中“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延安革命青年的精神风貌。 C.“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这句话用倒装句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强调了“填补”“贫乏”,强调了“增添景色”,也强调出“形式的和内容的”两个方面,增强了表达效果。 D.文章描写的六个风景片段,从写人类的一般活动可以使自然改观,到写革命者的革命活动和精神可以创造第二自然,再到写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会,创造未来。描写一步步深入,从而把作者对解放区革命战士和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之情,一层层推向最高潮。 2.下列对《风景谈》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给读者展现了沙漠驼阵、高原归耕等风景,画面独立,颠倒文序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 B.作者擅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描写,沙漠与驼阵、荒山石洞与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号兵与哨兵,都在动静之中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效果。 C.“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等句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人们的生存环境。 D.死寂的荒漠与“猩红大旗”,“调朱弄粉的手儿”与“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革命生活画卷。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