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2.2 用浮的材料造船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用浮的材料造船》是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中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内容。教材基于学生对浮力已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浮的材料进行造船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浮力原理、船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对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好奇心强且乐于实践。但他们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以及综合考虑船的稳定性、载重量等性能优化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示范。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浮力原理在造船中的应用,认识到船的结构设计对其性能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工程观念,明白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造船材料特性、设计船型以及解决造船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探究实践: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和改进竹筏的完整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浮的材料造船的方法和技巧,理解船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和制作竹筏。 难点:优化竹筏的设计,提高竹筏的稳定性和载重量,解决造船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竹竿(长度25cm,直径约2.5cm)5根、桐木条(长度15cm,宽度0.8cm,高度0.8cm)4根、水槽、橡皮筋(对折长度8cm,宽度0.4cm)4根、钩码1盒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1.古人最早造船用的都是什么材料呢? 最早的独木舟就是人们利用可以飘浮的树干造出来的。 2.独木舟有什么不足? 装载量少、稳定性差、制造麻烦 3.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出课题:用浮的材料造船。 探究与发现 活动1:用几根竹竿或木条,做成一个竹筏或木排模型 1.出示几根竹竿,提出任务:今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竹筏。 2.出示竹筏图片,明确设计要求: (1)画出设计图; (2)能稳定地浮在水面; (3)牢固、不散架。 3.小组合作完成竹筏的设计方案,汇报交流,说明设计理由和使用的材料等。 4.播放制作竹筏的视频,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选材种类和数量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 活动2:测试竹筏的载重量,观察能装载几个螺母 1.测试方法:在竹筏上放螺母,然后根据装载的螺母数量来判断竹筏的载重量大小。 2.材料包 3.测试过程 4.测试记录 5.针对竹筏不足之处,你打算怎样改进 ◆可以用紧密黏合的木板代替竹竿 ◆给竹筏包上防水薄膜来解决浸水问题 ◆可以增大竹筏的体积来增大载重量。 活动3:与独木舟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 1.提问:我们分别完成了竹筏和独木舟的制作,也分别做了载重测试,让我们来总结竹筏和独木舟的不同点。在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学生活动手册“比较独木舟和竹筏”记录表。 2.学生汇报。 研讨与拓展 1.竹筏与独木舟相比,有了哪些进步? 竹筏比独木舟更宽、稳定性更好、载重量更大。它有效地解决了独木舟不稳定、装载量少的问题,这是一次技术的进步。 2.竹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打算怎样改进? 竹筏具有容易受潮变湿,不能确保乘船者和货物保持干燥等问题,我打算造一艘防水小船解决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