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 望其旗靡(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齐师伐我 _____ (2)弗敢专也 _____ (3)小惠未遍 _____ (4)登轼而望之 _____ (5)彼竭我盈 _____ (6)惧有伏焉 _____ 3. 写出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2)弗敢加也 古义:_____。今义:_____。 (3)可以一战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4)小大之狱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5)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4.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 不谋而合 B. 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 公问其故 一见如故 D. 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将鼓之 A. 其一犬坐于前 B. 虽乘奔御风 C. 策之不以其道 D. 闻之于宋君 6.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热烈粗犷”“构思巧妙”“出现故障”“密得不透气” “生日礼物”这几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相同。 B.“困在山洞里的那个老人艰难地吃下了最后一块饼干”中的“困在山洞里的”是定语。 C.《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D.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来说,律诗三、四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 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 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D. 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夫战,勇气也。 默写填空 (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 , , 。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 , , ;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之时。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