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看月亮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看月亮》是“位置与方向”单元第3课,以月亮这一常见天体为探究对象。它基于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初步认知,借助观察月亮深化空间概念,如根据月亮方位辨别方向。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月亮形状的变化,了解月相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天文现象,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后续科学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记录的习惯,将生活与科学紧密相连。 2.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月亮等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有探索热情。学生已具备月亮形状变化的生活感知(如弯月、圆月等直观印象) ,但尚未形成系统性观察习惯,对月相周期性变化规律及成因缺乏科学认知 。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易分散。具备简单观察、交流能力,但观察不够细致,记录和总结能力欠缺,团队合作技巧也有待提升。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月亮形状是变化的,月亮形状的变化是自然现象。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发现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月亮的特征。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观察中将看到的月亮照样子画下来,进行记录。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月亮的形状变化。 难点:通过自主观察发现月相变化规律,并用简单语言描述。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评价情况知道每天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能观察并描述月亮的形状能通过画图等方式记录月亮的形状乐于坚持观察月亮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播放儿歌《小白船》,同时展示与歌曲相关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包含不同形状和场景的月亮画面。 播放结束后,提问:“小朋友们,在刚才的歌曲和动画里,我们看到了月亮,那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仔细看过月亮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呢?” 3.展示课本中两个小朋友看月亮的情境图,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 4.朗读情境中的问题:“什么时候能看到月亮?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歌曲,观看动画。 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对月亮的初步印象,如 “月亮有时候圆圆的”“月亮有时候弯弯的像香蕉” 等。 仔细观察情境图,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在什么时候看到过月亮,如 “我在晚上睡觉前看到过月亮”“我在周末出去玩的时候,下午就看到月亮了”等。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和动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月亮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环节二:交流看月亮的发现教师活动2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便笺纸,用于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 2.提出小组讨论的要求:“小朋友们,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看到过的月亮的样子,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月亮形状最多。注意要认真倾听其他小伙伴的发言哦。” 3.巡视各个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如提问 “你能形容一下那个像镰刀一样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吗?” 4.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小组记录的便笺纸。 5.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表扬积极参与和有独特发现的小组和个人。学生活动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如 “圆圆的月亮像盘子”“细细的月亮像眉毛”等,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便笺纸上。 小组代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