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记录时间呢? 课前导入 在久远的年代,这些事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又靠什么东西来查找时间的踪迹呢? 课前导入 时间 的脚印 陶世龙 识记“沙砾”“沟壑”“龟裂”“帷幕”“海枯石烂”等易考词语。 理解文章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重点)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难点) 学习目标 陶世龙(1929— ),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陶世龙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卷网-1999年版)。略有改动。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写作背景 读读写写 掸( ) 踪迹 装置 烘烤 腐蚀( ) 砂砾( ) 山麓( ) 沟壑 ( ) 龟裂( ) 帷幕( ) 海枯石烂 山崖 孔隙( ) 渗入( ) 扫帚( ) 刨刮( ) 浑浊( ) 沉淀( ) 琥珀( ) 楔形( ) dǎn shí lì lù hè jūn wéi xì shèn sào zhou bào zhuó diàn hǔ pò xiē 字词清单 海枯石烂: 楔形文字: 龟裂: 山麓: 浑浊: 腐蚀: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是由古苏美尔人所创,属于象形文字。 裂开密密麻麻的缝隙。 山脚。 是指(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 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字词清单 “时间的脚印”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时间的脚印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整体感知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1-4段)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5-29段)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30-31段) 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 (5-21段) 岩石保存了历史痕迹 (22-29段) 整体感知 人类和大自然分别是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 人类: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 大自然:岩石 精研细读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精研细读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