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93204

1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1765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解析
    17 短文两篇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句。 3.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默写。 (1)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2)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陋室铭》中用类比方式,引出“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的主旨,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陋室铭》中“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两句描写了陋室环境清幽色调淡雅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志趣。 (7)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端庄自重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陋室(lòu)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hónɡ) 案牍(dú) 诸葛庐(lú) 西蜀(shǔ) 周敦颐(yí)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清涟(zhuó)(lián) 亵玩(xiè) 隐逸(yì) 噫(yī) 鲜有闻(xiǎn) 易写错字 陋 苔 鸿 牍 蕃 濯 亵 噫 2.重点词语解释。 (1)斯是陋室( 这 )            (2)惟吾德馨( 只 ) (3)谈笑有鸿儒( 大儒,指博学的人 ) (4)可以调素琴( 调弄,弹奏 ) (5)无案牍之劳形 ( 形体、躯体 ) (6)可爱者甚蕃( 多 ) (7)濯清涟而不妖( 水波 ) (8)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靠近赏玩 )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认为 ) (11)宜乎众矣( 应当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解析】A.只/一个;B.都是“更”;C.少/新鲜;D.应当/适当。 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B、C项的“之”是“的”。D项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B项节奏应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鸿儒”指博学的人,“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 B.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包括座右铭、墓志铭、居室铭等。一般是不需要用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D.“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解析】“一般是不需要用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一句说法错误。“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是用韵的。 7.翻译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没有功名的人。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屋舍。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我则唯独喜欢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可以在远处观赏而不可靠近赏玩啊。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赋能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