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99696

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3次 大小:18116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答案,必修,中外
  • cover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时空坐标】 【本课目录】 一、改良or革命———道路的选择 二、暴力or和谈———妥协的艺术 三、专制or民主———革命的回声 【学习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1901年初,清政府实施 ,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经济上:清末新政的实施,客观上推动了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组织上: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 ,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思想上:孙中山提出的 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 。 军事上: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 引起了巨大震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6.导火线: ,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点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 1.1912.1.1 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1912.3.11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宪法。 知识点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 的序幕。 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 、 的历史任务。 改良or革命———道路的选择 问题探究1:回顾辛亥革命爆发前60年,中国进行的和平渐进的救国道路实现了中国的近代化了吗? 问题探究2:辛亥革命前10年,和平改良与暴力革命何去何从? 材料1:清廷以“新政”挽救 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 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 政加重了捐税,因而大大地扩 展了自己的对立面;新式学堂 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 成批反封建斗士;新军淘汰了 绿营练勇,结果却铸成了把枪 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 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 尊严,不可侵犯……用人之权, 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 不得干预……统率陆海军及编定 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问题探究3:通往革命的道路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材料1:对人们忍无可忍的皇族内阁,立宪派仍要妥协、仍不愿最后与朝廷决裂,但清政府却拒绝妥协。清政府此举实无异于自掘坟墓,结果使作为其统治基础的士绅阶层与其迅速疏远,最终走向革命、弃它而去。至此,晚清立宪的改革之门终被清政府彻底关闭。改革之门越宽,革命之门越窄;改革之门越窄,革命之门越宽;改革之门彻底关闭之日,就是革命之门完全敞开之时。 ———雷颐:《辛亥革命产生的历史逻辑》 暴力or和谈———妥协的艺术 问题探究1:革命党人能通过 问题探究2:为什么是袁世凯? 武力完成统一吗? 材料1:一次安徽前线军情告急, 粮饷皆缺, 急电中央索饷。孙总 统大笔一挥拨款20万, 但他却 不知所谓的国库中仅有银元10块。 材料2: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大约 有16.4万人, 是当时全国最精锐 的部队;而南方的革命军, 据日本 陆军武官估计大约有40万人, 可 大多缺乏训练、纪律涣散, 装备 落后, 无法打仗。 材料3 “敌兵力强大,且列强蠢蠢 欲动,又有贪夫败类混迹于政府, 袁世凯虽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 使推翻满洲,则贤于用兵。” ———《孙中山全集》 问题探究3:你怎么认识? 有人认为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过于软弱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成果旁落;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光荣革命”,你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