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03387

【核心素养】3.2.1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二、血管)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日期:2025-04-0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2383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七下,生物,2024,少版,教学设计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2.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二、血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血管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血液循环过程的基础。教材先介绍了血液,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血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三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阐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概念,为后续学习心脏及血液循环路径奠定基础,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对身体的奥秘充满兴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出血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管的内在结构和功能缺乏深入了解。该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尚不完善,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实验、图片和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血管的相关知识 。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概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举例说明包扎止血方法,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科学思维:运用归纳与概括、类比与分析的方法,总结不同类型血管的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实验和模拟练习包扎止血,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生活中与血管健康相关的问题,倡导健康生活,形成关注生命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举例说明包扎止血方法,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运用归纳与概括、类比与分析的方法,总结不同类型血管的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难点: 1.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实验和模拟练习包扎止血,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2.关注生活中与血管健康相关的问题,倡导健康生活,形成关注生命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体检时,护士常用止血带扎紧我们的前臂,在肘窝部位进行抽血,而糖尿病患者日常测血糖时只需在指尖采血。这两种方式采集到的血液分别来自不同的血管。血管分几种 各种血管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血管相关知识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介绍实验目的、材料和用具,播放相关视频,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用浸湿的纱布包裹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保持小鱼的呼吸,使小鱼安静;显微镜下观察时要调节好光线和焦距等。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及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记录观察结果。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根据血液流动方向和血管特点判断不同类型的血管。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地认识三种血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任务二:自主学习血管的类型及特点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血管的类型及特点,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展示三种血管的动图、横切面图等,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相关知识。 快速阅读课本,完成相关填空。 观看图片,对比三种血管的结构差异,记录关键信息,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血管功能的理解。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提取应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图片和动画等直观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任务三:学习出血特点及止血方法 表格对比三种血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