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逢入京使 岑参 文化自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言运用: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思维能力: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内容;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 学 习 目 标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 走 近 作 者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当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背 景 资 料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当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勒马而谈,互叙冷暖,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背 景 资 料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 整 体 感 知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路途遥远的样子。 捎口信 请求,烦劳 沾湿的样子 大意: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理 解 诗 歌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集中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语出自然又含蓄凝练。 这首诗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