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提升课 大概念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主题线索 主题 隋唐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朝代 中央 地方 发展趋势 隋朝 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唐朝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相互协调 — 宋朝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①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削实权: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③制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元朝 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宣政院(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 ②成立“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①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权力分散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 清朝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形成了奏折制度 — 【情境创设】 中国古代的政体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主题训练 材料一 君主专政时代,国家权力是通过皇帝颁发诏令执行的。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赦和政策。……贞观初年,太宗同意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1)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政治制度特点,(2分)并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2分) 答:特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皇权加强(或中央集权加强)等。理念: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等。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之处,(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此制度的影响。(2分) 答: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或: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或: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材料三 明代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局部) 注:赵秉忠殿试状元卷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首先,它是大陆仅存的一份状元卷,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关于科举的空白;其次,它是一件珍贵的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其字体是明清科举规定的典型馆阁体小楷,古雅、温润、工稳,其文体现了作者主张君权天授、国家权力应当集中在君主手中、要以言行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要按照儒家思想道德规范对百姓进行教化等思想。这是一篇典型的制策文,体现了作者的深厚文学修养。 ———摘编自孟鹏程《论赵秉忠状元卷的文学文献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图片的史料类型,(1分)概括此文物的珍贵之处。(2分) 答:史料类型:实物史料。珍贵之处:赵秉忠殿试状元卷是大陆仅存的一份状元卷,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关于科举的空白;其次,它是一件珍贵的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 材料四 高度中央集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