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 篇目(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1课 课文助读与拓展 一、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的言行思想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二、背景链接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面对这样的乱世, 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施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孔子与学生的这次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碍 1.毋吾以也 _____同_____, _____ 2.鼓瑟希 _____同_____, _____ 3.莫春者 _____同_____ 语言建构与运用 “以” “已” 止 “希” “稀” 稀疏 “莫” “暮” 连词,如果 介词,至于 连词,或者 动词,比得上 动词,到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副词,正、才 动词,赞成 介词,和 “也与”连用,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动词,给 代词,你们 代词,你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 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 动词,起身、站起来 动词,劳作 动词,振作,这里指有所作为 动词,当作 介词,相当于“于” 介词,在 语气助词,呢 介词,相当于“于”,与、和 介词,因为 介词,用 动词,做 连词,来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顺承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 名词作动词,吹风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 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 名词作动词,弹奏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形容词作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形容词作名词,大相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指很短的时间,引申为年纪稍长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指军队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 1.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 译文:_____ 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2)异乎三子者之撰。 ( ) 译文:_____ (3)浴乎沂,风乎舞雩。( ) 译文: _____ 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 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乎”相当于“于” 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乎沂浴,乎舞雩风” 2.宾语前置句 (1)不吾知也! ( ) 译文:_____ (2)尔何如? ( ) 译文: _____ (别人)不了解我啊! 你有什么打算?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知”即“不知吾”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如”即“如何” 3.省略句 可使有勇。( ) 译文:_____ 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 “使”后省略了“之” 六、积累常识,丰富文化 强化关键能力 四 层 学 习 内 容 2 一、理清行文脉络 文本整体把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文章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