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 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学习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起源:原始社会时期 (1)多元。 (2)一体。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1)华夏认同。 (2)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百家争鸣。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发展:秦汉时期 (1)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推崇法家学说。 (2)汉: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发展:魏晋至隋唐 (1)儒、佛、道交汇融通。 (2)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的同时也有创新与发展。 (3)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5.发展:宋元 (1)理学形成,丰富中华文化理论思维。 (2)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6.发展与禁锢:明清(鸦片战争前) (1)明朝:理学进一步发展。 (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主张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转型与发展:近现代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潮流 。 (2)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民主科学。 陈独秀 胡适 白话文倡导者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转型与发展:近现代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概况 古代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 奠基 春秋战国 华夏认同、儒学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 发展 秦汉 魏晋至隋唐 宋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儒、佛、道交汇融通,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理学形成、发展,科技史学文艺高度繁荣 发展与禁锢 明清 理学进一步发展 提倡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思想 近代 转型与发展 近现代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追求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搬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有着积极历史作用、至今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