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我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招牌文化、对联文化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言运用:让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自觉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敏锐地发现日常生活中不规范的用字现象,养成规范用字的好习惯。 审美创造:感受招牌、对联的语言魅力,了解基本知识,尝试拟写招牌和对联。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养成观察生活、规范使用汉字的习惯;指导学生设计富有创意和正能量的短视频脚本,通过短视频记录并展现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语文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语文课堂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在课堂之外。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都有哪些途径呢? 各种书籍报刊、街头的招牌广告、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各种报告演讲活动等。今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有更深的体悟———生活处处皆语文。 二、正眼看招牌 1.商店的招牌是街市的“眼睛”。好的招牌,能吸引人的注意,还能引起人们购物的兴趣。请同学们看看这几则招牌有什么特点。 ①夜游神夜宵;②“故人庄”饭店;③美容美發;④小林付食;⑤小张便利店。 明确:①妙用俗语,为夜宵店起名,让人眼前一亮。 ②巧用古诗《过故人庄》的题目,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故人”意为老朋友,能给人亲切感,有助于拉近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增进消费者之间的情感。 ③混淆使用繁体字,将“髮”用成了“發”。 ④使用错别字,应该是“小林副食”。 ⑤平平无奇,没有特色,无法吸引顾客眼球。 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招牌设计考究,风格独特,有浓浓的文化感;而有的招牌设计粗糙,没有特色,甚至可能存在用字不规范、有错别字或汉语拼音有错漏等问题。 2.造成“问题招牌”的主要原因: ①繁体字和简体字混杂使用。有些商铺在使用繁体字时,会写错字、别字,如混淆“發”和“髮”等。 ②使用别字。这个问题在一些私人摊点和商品标签上仍比较普遍,如“副食”写成“付食”,“大饼”写成“大并”,“盒饭”写成“合饭”等。 ③外文使用不规范。中外文字混杂似乎成为门头招牌的一种时尚,如“鱼の火锅”“Lucky宠物”等。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你认为优秀的招牌? 示例:“余味无穷餐馆”、“狗不理包子店”、“五斗米酒楼”、“郑胖子”萝卜干、“中山路花店”、“乔丹体育用品”…… “优秀招牌”命名有以下特点: 巧用成语、妙用典故、正话反说、地名人名、名人效应、俗语妙用、影视歌曲、自我夸耀等。 4.请同学们为一下店面拟写招牌。 ①面摊(八面来香) ②麻辣烫摊(沸腾时光) ③烧烤摊(人间烟火) 小结:同学们,招牌对店铺来说非常重要,它凝聚了店主的心血和智慧。如果在街上遇到有错别字或用词粗俗的招牌,我们可以和商家取得联系,指出招牌中的错误,说明这个错误的不良影响。同样,我们要学好语文,避免将来犯同样的错误。 三、寻找“最美对联” 1.古时,有人用数字,作诸葛亮一生的上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作出后,很久无人能对,成为有名的“绝对”。经过多少年代,许多人曾去研究,终无结果。直到清代,一伍姓秀才仍以诸葛亮一生功绩,用五方五行对了出来: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绝对”逢生,传为佳话。 对联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普遍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市井闾巷,我们常常会发现对联。这些对联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体现着汉语的魅力,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