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是《新课标》中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两节内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以及气体摩尔体积”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概念完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比较抽象,故教材引用实际生活中的图片等情境素材,增强趣味性;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概念、应用概念,以“例题”的方式,规范解题步骤,为学生体会宏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浓度与微观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交织进行,体现定量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前面两节内容均是有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学习,概念多且抽象,故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本节内容学习的过程中,降低了化学计算的难度,且主要采取学生回顾已学知识“质量分数及其稀释”及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展开新知识的学习,在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设置问题为桥梁,降低学习难度及陌生度,激发学习学习兴趣。 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类比,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 3.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及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 4.认识容量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对实验细节的分析,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及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简单计算,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定量计算能力。 3.通过对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案,诊断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归纳能力。 4.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以及定量实验的研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有关计算;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有关计算;学会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分析配制过程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小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容量瓶的使用) 2.小组讨论法(对概念的理解、探究溶液配制的方案、误差分析) 3.讲授法(配制溶液的仪器选择———容量瓶) 六、教学设计思路 “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中,让学生回忆初中化学学习的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物理量———质量分数,从已有知识出发展,通过观察一组图片中表示浓度的数据单位,让学生寻找其共同点———体积的单位,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量浓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置情境性的例题及巩固练习,让学生自主能归纳物质的量浓度的注意事项。通过设置情境问题———如何实际操作中称取的是固体的质量,引出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称取固体的质量用于配制溶液,引出浓溶液的稀释问题,为溶液配制实验的学习做铺垫。最后,通过解决 实际问题考查学生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初步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高中化学的必做实验之一,是重要的定量实验。故通过学生回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设计配制该溶液的实验方案,进而引出重要的仪器———容量瓶;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