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教学相长( ) 学学半( ) 兑命(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礼记》是《学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C.“四书”是《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 D.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幼而无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 3.默写古诗文。 (1) ,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 ;知困, 。 (3)大道之行也, 。 (4)现代社会强调任人唯才,任人唯德,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道之行也》中的“ , ”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5)《大道之行也》中讲述选拔人才,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的句子是: , 。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类似的句子是: , 。 (7)上下千年,在往圣先贤的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4.解释下列的加点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虽有至道 至道: (3)不知其善也 善: (4)教然后知困 困: (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6)选贤与能 能: (7)讲信修睦 修: (8)男有分 分: (9)女有归 归: (10)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 ◇结构图示 ◇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观点,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 (2)选贤与能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意义 (2)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困难 (3)大道之行也 古义: 今义:宽阔的道路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偷东西的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不知其善也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是故谋闭而不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9.文意理解。 (1)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 (2)同学们针对“教”与“学”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结合《虽有嘉肴》和现代教育谈谈“教”与“学”之间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3)班级开展“畅想古人理想社会”的探讨活动,请你结合《大道之行也》的内容具体说一说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0.在学完《<礼记>二则》后,同学们对孔子和孟子更加感兴趣,八年级(2)班要开展“我心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