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2984

4.2.2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08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3007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元素,周期,4.2.2,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 cover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中二级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为今后学生学习元素化学知识、记忆原子结构、形成有力支持,也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节课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与旧人教版相比,新人教版最大的区别在于把整个的“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部分从必修二转移到了必修一,置于“非金属化合物”之前。这样的结构安排给了学生在学习后续知识的同时,运用元素周期律(表)的空间与机会。而在内容上,与旧教材差别不大。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展开,教材安排本授课内容旨在要求学生能运用周期表和周期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由碱金属、卤族、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规律进行推广和延伸,力求突出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联系。 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分析、预测、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体会元素周期表(律)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及学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加深对分类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认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能力,从而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素养。 【评价目标】 1.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同主族和同周期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诊断并发展学生对于周期表中元素位置和结构对应关系的理解。 2.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性质的关系,诊断并发展学生对于周期表中元素位置和性质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3.通过对周期表在实际研究中的指导作用的学习与应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探究法 3. 归纳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以门捷列夫预言并发现“类铝”的故事为引,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与主族序数的关系,并联系之前所学过的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元素的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结构、性质的关系。进而通过其结构的递变规律来寻找它们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感受元素“位-构-性”的联系,并最终通过元素的化学性质推出其应用。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讲述门捷列夫预言“类铝”的故事: 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时,科学地预言了11种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并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了空位。比如他认为在铝的下方会有一个与Al性质相似的元素———�类铝”。门捷列夫不但准确地预言了“类铝”的化学性质,甚至预言了“类铝”相对水的密度为5.9-6.0。直到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得朗发现了金属镓,并且测定了其基本性质。果然和Al性质相似:(相对密度5.96) 听故事,回想Al的化学性质。 环节一: 规律分析,预测结构 那么门捷列夫这位“预言家”为什么能这么精准的验出镓这个元素呢?这就得益于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家的“神器”! 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预言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结构决定性质。那么元素周期表中,某一位置的元素具有什么结构上的共同性呢? 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碱金属的核外电子排布图,请大家自行画出。大家画好之后来核对一下答案。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找出碱金属元素在核外电子排布上的共同点,并且思考,这样的特点是如何影响碱金属性质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