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蛟龙”探海 教材分析 《“蛟龙”探海》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选自许晨的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文章以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20米为核心事件,展现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突破和科研团队的科学精神。通过真实事件与文学性语言的结合,既传递了科技成就的震撼,又弘扬了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如“憧憬”“蹒跚”“劈波斩浪”),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蛟龙号”深潜过程及意义,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 体会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与纪实性结合的特点。 4. 理解深海探测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蛟龙号”深潜过程,分析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及深海探测的深远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蛟龙号”深潜事件及背景。 2. 分析科研团队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多媒体展示:“蛟龙号”深潜视频片段或模型图片,配以解说词:“从‘上九天揽月’到‘下五洋捉鳖’,中国科技如何创造奇迹?” 2. 提问激趣: “马里亚纳海沟深达万米,‘蛟龙号’如何突破极限?” “深海探测对国家发展有何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 作者与背景介绍: 许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随“蛟龙号”实地考察,作品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 背景:2012年“蛟龙号”深潜7020米,同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标志中国科技双重突破。 三、整体感知(15分钟) 1.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2段):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史,引出“蛟龙号”使命。 第二部分(3-20段):详述深潜过程,包括出征、下潜、海空连线。 第三部分(21段):抒发民族自豪感,总结探索精神。 2. 事件概括: 时间线: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深潜7020米,与“神舟九号”实现海空对话。 四、精读探究(20分钟) 1. 科学精神分析: 敢于挑战:从1000米到7000米,逐步突破技术极限。 团队协作:海试团队“劈波斩浪”,反复试验。 乐观坚定:潜航员“微笑着进入潜水器”,展现从容心态。 五、作业布置 1. 撰写300字短文《我眼中的“蛟龙号”科研团队》。 2. 预习文中环境描写,思考其作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赏析语言特色,体会报告文学特点。 2. 探究深海探测的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分享作业:学生朗读短文片段,点评科学精神的表现。 二、语言赏析(15分钟) 1. 文学性语言: 比喻:“大海如同情绪善变的孩子”突出探测环境的艰险。 拟人:“向阳红09号如定海神针”体现科考船的沉稳。 2. 说明方法: 列数字:“下潜7020米”准确体现技术成就。 三、主题探究(20分钟) 1. 深海探测意义: 科技层面:标志我国具备全球99%海域作业能力。 国家层面:提升国际地位,助力海洋资源开发。 2. 情感升华: 讨论:“为何说‘蛟龙号’与‘神舟九号’的联动是‘史诗般交汇’?” 联系现实:列举近年中国科技成就(如“奋斗者号”),激发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 1. 以“科技之光”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 拓展阅读《第四极》选段,比较报告文学与新闻的异同。 板书设计 “蛟龙”探海 ——— 许晨 事件核心:7020米深潜(2012.6.24) 科学精神:挑战、协作、乐观 语言特色:文学性(比喻/拟人)+ 纪实性 主题意义:科技突破 → 民族复兴 教学反思 成功点:通过多媒体与小组合作,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精神。 改进点:可增加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海空连线场景,增强体验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