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7979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3487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 cover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将带领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通过生活实例、操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质量观念和估量能力。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会用克和千克表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 通过观察、操作、估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估量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为 1 千克 = 1000 克,能准确区分并合理运用克与千克来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认识常见的秤并掌握其读数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 1 克和 1 千克实际重量,形成清晰的质量表象,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准确估量物品质量。 四、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天平、砝码、1 克物品(如 2 分硬币)、10 克物品(如一小包菊花茶)、100 克物品(如一小包瓜子)、500 克物品(如一袋盐)、1 千克物品(如两袋 500 克白砂糖)、若干黄豆、苹果、洗衣液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展示情境: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超市购物场景,画面聚焦在食品区的月饼、水果、洗衣液等商品上,展示它们的标签。 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标签,提问:“同学们,从这些标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识 认识秤 展示秤的图片:展示磅秤、电子秤、体重秤等多种秤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秤,它们分别是用来称什么物品的。 学生交流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在菜市场看到过磅秤称蔬菜,在超市看到电子秤称水果等。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秤在日常生活中用于测量物品质量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对常见的秤有初步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为后续学习用秤测量物品质量奠定基础。 认识“克”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1 克大约有多重呢?大家在课前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学生开始在自己准备的物品中寻找感觉较轻的物品,尝试估量其质量。 介绍天平: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并向学生展示天平的实物,介绍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感受 1 克: 教师拿出一个 2 分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向学生展示 2 分硬币约重 1 克。让学生拿起 2 分硬币掂一掂,感受 1 克的重量。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 1 克的物品,交流自己的感受。 称黄豆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1 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呢?”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天平称出 1 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学生完成实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记录。 总结“克”的应用:教师展示一些标有“克”的物品图片 “‘克’一般是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和感受,让学生直观地认识 1 克的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估量意识。通过实验和总结,让学生明确“克”的应用范围,加深对“克”的理解。 认识“千克” 引入“千克”:教师展示苹果、洗衣液等较重物品的图片 提问:“这些物品也用‘克’作单位合适吗?”引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