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从植物、动物、人类、古代生物四个角度着手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话题,并对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有一定涉及。本课是针对于我们自己———人的研究。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六年级学生对此已有较为充分的认知。本课围绕“世界上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得到尽管有些人的相似程度很高,但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本课以我们自己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人类个体相貌上的相同与不同,体会人类的多种多样。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建立人类后代与亲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的认识,进一步理解遗传变异使得人个体间保持了许多相同的特征,却又各不相同,继续构建完善地球生物具有多样性的认识。 教科书安排了“观察自己和其他同学相貌的异同”以及“记录组内同学的相貌特征”两个活动。从内容角度而言,教科书通过耳垂、发尖、舌头等较容易观察到的相貌特征使学生对“性状”这一概念产生初步的理解,也能使其体会生物的性状是多种多样的;从研究方法角度而言,两个活动涉及对比观察与表格记录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安排学生通过统计手段归纳班级记录结果,并用简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对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产生初步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进行了校园调查,学习了解了植物、动物都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在前四课的知识积累上进一步对人类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课前导入思考得出可以通过辨认外貌快速找到某个人。但是在“在世界上能够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为什么?”这一问题上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可能存在误区,因此无法很好地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对于几种常见的相貌特征的认知还不熟悉,这对观察造成一定的困扰。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不同形状的图片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并讲解,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总结身边同学的相貌特征归纳得出结论。在其他遗传现象以及对于遗传组合的分析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进行推理、运算、对比,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人类亲代与后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3.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人与人相貌特征的相同与不同。 2.能将人的相貌特征整合起来比较分析人与人的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人类个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意识到人类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改善着人类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不同人类个体间的异同点。 难点:能够利用材料分析人类的遗传组合,并说出人的遗传组合几乎是无穷无尽,因此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材料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镜子、某一家庭亲代与后代的照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有关遗传病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提前准备一张国家领导人或者是班里同学的照片,请同学在图中找出习近平总书记或者是自己身边的某个同学。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快速找到总书记或班里某个同学?(鼓励学生思考并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可以根据外貌进行判断。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中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人类是地球生物的一员,我们又有哪些相同和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