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包括“山经”和“海经”。 (2)学会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书中的人物、动物、植物关系。 (3)初步掌握阅读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讨论和自主阅读,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分享,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山海经》作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魅力,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阅读经典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山海经》的结构和内容,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用思维导图梳理书中复杂的信息。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克服阅读障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山海经》书籍、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思维导图模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用名言。 (1)引用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引出本次阅读的主题———《山海经》。 (2)提问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入新课。 2.介绍《山海经》。 简单介绍《山海经》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介绍《山海经》的基本结构(10分钟): (1)通过视频展示《精卫填海》的故事,引出《山海经》中神奇的人物和生物。 (2)讲解《山海经》的结构:分为“山经”和“海经”,其中“山经”又分为南、西、北、东、中山经。 (3)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目录,发现方位词的规律,理解古人的世界观。 (三)阅读方法指导(10分钟): 1.阅读步骤: 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整本书的步骤,如先看封面、前言、目录,再看评语,最后读内容。 2.思维导图的应用: (1)展示一幅关于《山海经》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观察主干线上的地名和方位词。 (2)以“南山经”为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山与山之间的关系,以及山上的动物、植物等信息。 (3)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书中圈画相关内容,并尝试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 3.古文阅读技巧: (1)选取《山海经》中的片段(如“精卫填海”“九尾狐”等),指导学生如何借助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 (2)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节奏和韵律。 (3)让学生自主阅读一段古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内容。 (4)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巡视指导。 (四)神话故事与神兽介绍(15分钟): 1.精卫填海: (1)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如对亲人的思念、对大海的抗争等)。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对精卫的描述(如外形、声音等),并讨论其神奇之处。 2.九尾狐与凤凰: (1)分别介绍九尾狐和凤凰的外形特征和神奇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插图理解古文内容,鼓励学生尝试朗读并解释其意思。 3.互动讨论: (1)提问学生对这些神兽的看法,鼓励他们分享自己认为最神奇的动物或植物。 (2)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在书中找到的神奇故事。 (五)拓展与延伸(10分钟): 1.扶桑树与三界之门: (1)讲述扶桑树的传说,引导学生想象其作为三界之门的神奇功能。 (2)讨论扶桑树与日本富士山的可能联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2.其他神话故事: (1)简要介绍《山海经》中的其他神话故事,如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故事背后所反映的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认知。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1.总结: (1)回顾本次导读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山海经》的结构、阅读方法、神话故事等。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