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文献、数据等史料,论证改革措施 家国情怀:体会改革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责任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沉浸式导入(分钟) 粮票的珍贵: 旁白:"1978年,粮票是农民的命根子。李嫂每月只有27斤粮票,还要搭杂粮吃。" 李嫂(手持粮票,表情紧张):"这粮票藏好,要是丢了,一家三口就得喝西北风!" 小强(好奇地拿起粮票):"妈妈,这是什么纸?能换糖吃吗?" 李嫂(生气地夺回粮票):"这是救命的粮票!丢了全家都要挨饿!" 互动问题:为什么粮票比钱还重要?理解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 数据冲击:投影1978年与2023年农村人均收入对比图(从133元到20133元), 提问:"45年200倍增长,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 (一)农村改革:从"生死状"到"万元户" 原始档案探究: 小岗村18户农民《包干到户契约》复印件 任务一:结合史料,分析背景‘ 材料一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邓小平 材料二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到了田头忘带锄,再去回家逛一逛。 材料三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任务二:用笔标注关键词,小组讨论"生死状"中的改革密码(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对比人民公社,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势 意义分析: 出示图文资料和对比数据,分析家庭来拿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的意义。 资料一: 资料二: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中共十四大报告 城市改革:从“困境”到“坦——— 出示《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改革前困境》材料: "政府管生产、管销售、管分配,连毛巾颜色都得审批" "工人月工资40元,干好干坏一个样" 1.思考:城市经济发展的困境? 政企不分、平均主义 2.角色穿越: 学生扮演1984年国企职工,教师扮演国务院负责人:"现在给你们松绑,允许你们承包经营,你们敢试吗?" 引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原话:"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学生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置 改革措施解析: 1.所有制改革: 对比图表:1980年单一公有制 vs 2020年混合所有制结构 2.政企分开实践: 模拟活动: 学生分组设计"企业经营自主权清单"(如生产计划、产品定价、利润分配) 教师设置"政府审批关卡",体验改革前后的效率差异 3.分配制度改革: 案例:某国企改革后,工人小王月薪从50元涨至300元,超额完成指标可获50元奖金 改革前后收入差距(50→350元),明白"多劳多得"效应 (三)体制创新:计划与市场的"双人舞" 出示"姓资姓社"问题,你怎么看? 邓小平南方谈话片段 教师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三、素养落地设计 未来展望: 思考:如果穿越到2035年,你会给经济改革提哪些建议? 延伸:布置阅读《2035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节选2(
课件网) 旁白:"1978年,粮票是农民的命根子。李嫂每月只有27斤粮票,还要搭杂粮吃。" 李嫂(手持粮票,表情紧张):"这粮票藏好,要是丢了,一家三口就得喝西北风!" 小强(好奇地拿起粮票):"妈妈,这是什么纸?能换糖吃吗?" 李嫂(生气地夺回粮票):"这是救命的粮票!丢了全家都要挨饿!" 粮票的珍贵: 为什么粮票比钱还重要?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农村改革:从"生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