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语文《经典常谈》专项复习 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 20 世纪 30年代末到 40 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朱自清是按照( 现代的 )( 科学的 )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家经书时破除“( 经书都是圣人所作 )”的传说。 《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 普及性 )和( 通俗性 )。《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 板着脸说话 )”,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作家: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梗概:全书共 13 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 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建议采用 选择性阅读 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等。 章节梳理 《说文解字》第一 作者:东汉 和帝时期 许慎 特点: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秦以前: 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 相承,民间书却极 为庞杂。 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造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用字(转注、假借)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字本于图画,假借字以声为主,形声字以偏旁分别,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秦以后: 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 演变: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识字变得简易。2汉朝 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汉初已有草书,称为“章草”。魏晋称为“今草”。“正书”本是扁方的,从晋代开始正书逐渐简化,到陈隋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变长,这便是“行书”。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 《周易》第二 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 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起源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演变: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交 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交辞发扬儒 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易传》中间较 有系统的 是氣辞和象辞。象辞断定一卦的涵义 “秦”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一演变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字宙 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交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 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 道理。《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