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想象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思维能力: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审美创造: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运用。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题目:“祖先的摇篮”从字面上看很具有吸引力,从“祖先、摇篮”入手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想象,在诗歌中去体会动词的恰当运用。 关注生字:此课要书写的9个字中,“祖、啊、浓、摘、掏、忆”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祖”左右基本等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祖、忆”是左高右低,“祖”字要写对示字旁,“浓”是左低右高,“摘、掏”是左右等高,注意“摘”字右边不能写成“商”字。“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关注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生动描绘出了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的疑问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范例。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重难点)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重难点)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运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提出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文题目:祖先的摇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祖先的摇篮)(出示课件3) 1.教师提问:课文题目中的“祖先”是谁呢 预设:祖先是离我们年代很久远的先人。 2.教师追问:课文题目《祖先的摇篮》中的“摇篮”是指祖先睡觉用的摇篮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课文题目从字面上看很具有吸引力,教师从“祖先、摇篮”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大胆想象后,通过图片与教师的讲解,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课后的生字,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 (1)出示词组,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 (2)图片识字“蔷薇”,指名让学生拼读生字,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3.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1)偏旁归类。 (2)换一换:萄-艹+扌=掏;墙-土+艹=蔷。 4.学认字,出示生字,指名让学生读,男、女生赛读。 5.识字游戏“摘野果”。 三、品读第1小节 1.感知整体。 读课文,数数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用序号标出来。 预设:课文一共4个小节。 2.朗读课文第1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预设:原始森林。 观看视频,理解“原始森林”。 3.教师提问:文中把“原始森林”说成“摇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比喻。 4.照样子,你还能说一说吗 5.出示句子: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有意思呢 预设:摇篮本来是小小的,而祖先的摇篮竟然是那么大的原始森林。(板书:森林) 6.朗读第1小节,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森林很大。(板书:一望无边) (1)品析重点词语“一望无边”。 一望无边: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2)“遮住了蓝天”说明了森林怎么样 预设:宽广、繁茂。 (3)看看大森林里这浓绿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