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1 原子结构模型 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学生能从宏观现象出发,深入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历程中各阶段模型与对应实验现象的关联,从微观层面理解原子的组成、电子的运动状态等,建立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基于不同时期科学家的实验证据,如汤姆孙发现电子、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等,推理出相应的原子结构模型。认识到模型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近似描述,会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不断修正和完善,培养学生依据证据构建模型、利用模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的贡献,体会科学发展的艰辛与曲折,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理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包括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玻尔原子模型以及量子力学模型等的主要内容和对应的实验基础。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学习难点 1.从量子力学角度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一些复杂的化学现象和规律。 新课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惠子等哲学家同样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物质有不能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公元前450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宇宙万物都是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从古代哲学家对原子的思辨性猜测,到如今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原子结构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这中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原子结构模型,每一个模型的提出都引发了科学界的巨大变革,推动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那这些原子结构模型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们是如何被提出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化学课堂 ——— 原子结构模型。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PART 01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 “葡萄干布丁”模型 卢瑟福——— 行星模型 玻——— 量子轨道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0世纪20年代中期建立的量子力学理论,使人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产生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埃尔温·薛定谔 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 (1)光谱:许多物质都能够吸收光或发射光,人们常常利用原子光谱仪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光谱。 (2)光谱的类型: ①连续光谱:若光谱是由各种波长的光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则这种光谱为连续光谱。 ②线状光谱:若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的、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则所得光谱为线状光谱。 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 (3)氢原子光谱:实验证明,氢原子是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的线状光谱。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 运动轨迹: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能量分布: ①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值是不连续的,这称为能量“量子化”。 ②轨道能量依n值(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这种状态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 电子跃迁: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能量为Ej)时,才会辐射或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