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46475

【核心素养】11.1法不可违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3420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心,素养,11.1,不可,同步,练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1法不可违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学习目标:1.了解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和重要性,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提高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 2.明确违法行为的类别,正确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明确违反法律的后果,树立不违法的底线意识,自觉做到遵章守法。 常见考查方式:1.通过违法案件对违法行为、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2.会以法律条文结合违法案件或漫画以创新设问或开放性设问的形式呈现(新考法)。 知识点一 违法行为的分类 1.许某在乘坐地铁时,用手机外放声音。当列车安全员上前劝阻时,许某情绪激动并公然辱骂安全员。深圳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许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许某的行为属于 (  ) A.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B.严重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C.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行政违法行为,承担行政责任 知识点二 违法应担责 2.2025年2月12日,浙江杭州一保时捷女司机在驾驶时发生交通事故,她不仅未表现出应有的歉意和自责,反而下车拍打对方车窗、狂踹车门,辱骂车主。事后,涉事女子被行政拘留。此事件告诉我们 (  ) ①任何不尊重他人的行为都必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②要尊重他人,增强文明素养 ③违反法律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④法不可违,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选择题(13题) 1.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的是 (  ) A.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B.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多次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 C.吴某在月考中作弊,并与监考老师顶撞 D.陈某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2. (2024昆明模拟)2024年2月,某派出所接到匿名报警电话称某小区出租屋内有违法犯罪活动。接到报警后,民警赶赴现场,却未发现任何违法犯罪活动。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报警人程某只是想通过谎报警情戏弄民警。程某的做法 (  ) ①滥用个人权利,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②后果严重,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③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造成警力资源浪费 ④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严厉打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湖南省长沙市某小区两名业主在业主群内“互怼”14个月,甚至在线下大打出手,最终闹上法庭。经人民法院审理,“互怼”的双方均构成名誉侵权,判定双方在业主群互相道歉、赔偿打伤对方的相关损失。这警示我们要 (  ) ①学会隐忍,避免发生矛盾 ②冷静克制,不要动辄“互怼” ③据理力争,坚决不能让步 ④约束言行,严守法律底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车主牛某某因停车位问题与另一车主王某某产生争执,并将王某某打伤。经鉴定,王某某左侧腰部的横突骨折损伤程度为轻伤一级。牛某某被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制。这一事件警示我们 (  ) ①换位思考,化解矛盾 ②法不可违,尊法守法 ③互敬互谅,友善待人 ④忍气吞声,远离是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4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近年来生效的5个依法惩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其中,李某晨故意从高空向公共场所连续抛掷酒瓶和玻璃杯致人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这警示我们 (  ) ①要强化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②高空抛物时应先看下面是否有人 ③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生命 ④任何违规行为都应受到相应制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学生张华平日自由散漫,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大声喧哗。一次,张华捡到李明的手表,李明来认领时他拒不归还,还用刀把李明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上述材料中张华的三种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  ) A.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 B.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