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比的意义》 说课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01. 教材和学情分析 02. 学习目标 03. 教学流程 04. 教学反思 目录 《比的意义》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比例”的起始课,也是学生从“具体运算”向“抽象关系”过渡的关键节点。教材以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如调配果汁、国旗长宽比例)为载体,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本质———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抽象出“比”的概念、读写方法及与分数、除法的内在联系。本课不仅是后续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数学建模意识的重要桥梁,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说教材: 一、学生已有经验 二、学习困难 三、学习需求 六年级学生已熟练掌握除法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比赛中的比分、地图比例尺)。 然而,学生对数学中的“比”与生活中的“比”(如足球比分)容易混淆,且难以理解“比”的本质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非具体数值。此外,学生可能对“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缺乏系统性认知。 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对比、实例辨析与结构化探究,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并建立知识网络。 学情分析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正确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进行三者间的灵活转换。 通过观察、对比、归纳等活动,经历“比”的概念形成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简洁性与实用性。通过分析“比”与“除法”的异同,培养类比迁移与辩证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难点: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表示关系的本质。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及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探究的成就感。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采用直观操作法、情境创设法、引导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等活动,自主探究并掌握认读时间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二、自主探究 认识比。 姓名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m) 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 张丽 240 5 李兰 200 4 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 5÷4= 张丽和李兰所用的时间比是5比4。 5÷4可以写成5:4或 认识比。 姓名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m) 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 张丽 240 5 李兰 200 4 都读作:5比4 比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5 ︰ 4 = 5 ÷ 4 = 5 4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想一想:如何去求一个比的比值呢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是这个比的比值。 10∶3 = 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是分数是一种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除数 商 除号 分母 分数线 前项 后项 比值 比号 比 被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值 姓名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m) 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 张丽 240 5 李兰 200 4 试一试 (1)李兰和张丽所用时间的比是( ); (2)张丽和李兰所行路程的比是( ); (3)李兰和张丽所行路程的比是( ); (4)张丽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4∶5 240∶200 200∶240 240∶5 想一想:除法中的除数和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那么比的后项呢? 11∶5 = 11÷5 = 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不能为0. 练习巩固 2.1978 年前,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100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我国农民年人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