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5 衔接排序 一、句子的排序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和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句序。 二、句子的衔接 1.内部连缀排序。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句子的排序”的有关方法,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 2.分析整体语境。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句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 3.审读调整确定。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 方法指导 衔接排序题实际上就是给出了语段首句或尾句的直接排序题。二者均可参考以下方法解答: 第一步:通读各个句子(包含题干中已给出的句子和供排序的句子),确定语段的体裁,理清思路。 记叙性语段常以时间、空间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说明性语段一般按照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来行文,议论性语段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行文。 第二步:寻找语段的中心句或中心词。一般来说,语段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就是中心词或中心句。 第三步:抓语言标志。 1.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关系。 2.表时间、空间、层次、逻辑发展等顺序的词。如: ①“过去”“现在”“将来”,表示时间先后;②“同时”“与此同时”表并列关系,由该词引出的内容位置在后;③“一方面”“另一方面”存在并列关系,前者在前,后者在后;④“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内容;⑤“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作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例如”表示举例等。 3.代词。代词一般都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可依此判定语句的顺序。 第四步:通读检验。排序后,将初步排成的语段认真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 此外,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或供排序句子句末的标点符号也是判断句子关系的依据。做题时可用排除法(先结合选项特点和内容确定首尾句,然后局部排序)确定答案。 【注】句子隔空衔接(如典例2)要侧重抓语段空缺处前后句子的语境和句子中相照应的关键词句。一是把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并列、转折、递进、因果、条件、解说、总分等;二是分析上下文的句式特点,如文中是否有与选项句子相对应的句式;三是注意上下文的陈述对象(主语或话题)要保持统一,不随便更换。 典例练习 1.(2024·云南)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好的劳动教育让人终身受益。要实现劳动育人目标,就要上好每一节劳动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 ②好的劳动课注重实践,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③一堂好的劳动课,还要注重教育效果 ④上好劳动课,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A.②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