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论述方法,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点。 3.熟读成诵,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初读课文 走近作品 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结合注释 翻译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美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味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所以,因此 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 勉励自己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同“敩”,教导 精读课文 探究内容 这篇短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这篇短文的主要观点是“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说“嘉肴”,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 我们现代教育理念里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思,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本文的句式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分析。 本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选自《孟子》) 这里所说的对偶句式,不同于骈体文和律诗中的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只要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皆属此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先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然后用两个“然后能……”的句式,说明“学”与“教”的两种情境,再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拓展阅读 《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拓展阅读一 1.玉不琢,不成器;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