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55085

第24.1课 石壕吏 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834653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4.1课,石壕吏,课件,3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石 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壕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的人物是谁呢?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山河,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 素养目标 壹 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贰 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叁 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作者简介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人称“诗圣”。 (712-770)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背景链接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作家作品 “三吏” “三别”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诗歌朗读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诗歌朗读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疏通文意 暮 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越过 跑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疏通文意 吏呼 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 :三男邺城 戍 。一男 附书至 ,二男 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 矣! 多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