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能够举例说明协同进化。 01 02 能够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 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达尔文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大约50年以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 理由是兰花的生殖离不开传粉昆虫。如果没有与这种兰花结构相适应的传粉昆虫(靠细长的口器获取花距底部的花蜜),这种兰花就难以完成传粉受精,这个物种也就不存在了。 1.达尔文作出上述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2. 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是否说明达尔文的推测是错误的 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达尔文的推测就仅仅是一种猜想,不能被证实。当然,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不等于这样的昆虫一定不存在,因此并不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测一定是错误的。 特定昆虫给特定植物传粉,可提高传粉效率,且昆虫也可得到较多食物或保护。 想一想2:虫媒花进化与传粉昆虫进化有什么关系?能举出类似实例? 虫媒花与传粉昆虫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种间互助) 想一想1:在自然界,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的情形很常见,昆虫传粉的专门化有什么意义? 1.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 一、协同进化 草原上猎豹与羚羊的关系对各自种群的进化有何影响 自然选择有利于羚羊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也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这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 没有我,你跑不了这么快! 没有我,你也跑不了这么快! 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有什么作用? 思考 Thinking 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精明的捕食者” 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猎豹追捕羚羊 解 释 意 义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生物和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选择 生 物 的 进 化 与 无 机 环 境 的 进 化 有 什 么 关 系 ? 协同进化 一 地球上氧气的出现与代谢类型的进化 有氧 进化 变化 最初 共同 演变 环境变化 生物进化 产生氧气 无氧 原始大气 光合生物出现 好氧生物 厌氧生物 生物和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生物 无机环境 影响 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 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结果 地球上氧气的出现与代谢类型的进化 兰花与 传粉的蛾 动物的捕食 物种1 物种2 影响 3.定义与结果 通过漫长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具有哪些类型呢? 1.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D.随着蓝细菌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条件 A 2.蜜蜂采蜜时,口器伸入鼠尾草的花筒中,头部推动鼠尾草“丁”字形雄蕊,花粉落在头部(如图所示)。鼠尾草雄蕊先成熟,蜜蜂采蜜后飞出时,不会导致同一朵花的雌蕊受粉。等到雄蕊凋谢后雌蕊成熟,其他蜜蜂再来采蜜时,雌蕊的柱头恰好能接触到蜜蜂头部,从而巧妙地接受其他花的花粉而受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取食花蜜的细长口器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