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56540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497588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8课,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冬 作者:马丽华 丹 拉 格 头 源 江 长 在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吗?它起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素养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重点)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难点)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素养) 文学常识 第 壹 部 分 作者介绍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中国藏学-出卷网-总编辑。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她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卷网-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格拉丹冬雪山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整体感知 第 贰 部 分 明确字音 安营扎寨( ) 黧黑( ) 棱角( ) 风云变幻( ) 骤然( ) 草坝子( ) 接踵而至( ) 砾石(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豁然( ) zhā lí lénɡ huàn zhòu bà zhǒnɡ lì qián ɡōnɡ rú huò 凄凉( ) 腈纶( ) 漫不经心( )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熠熠烁烁( ) 消长( ) 衰竭( ) 漫溢( ) 演绎( ) 霹雳( ) qī jīnɡ màn xiè dài dūn wān yán yì zhǎnɡ shuāi yì yì pī lì 词语积累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敦实:粗短而结实。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懈怠:松懈懒惰。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风云变幻: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整体感知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山脚 走下砾石堆 沿冰河接近冰山 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草坝子上 冰丛砾石堆 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11段) 第三部分 (第12—15段)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探究文本 第 叁 部 分 探究文本 行踪 角度 见闻 感受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