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中体西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 (2)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含义 (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 (2)“西用”:在“中学为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3.演变 (1)萌发:魏源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以“制夷”。 (2)初步提出: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兴起时。 (3)明确提出:维新运动时期,直接运用“中体西用”的概念。 ①代表人物:孙家鼐、张之洞。 ②代表作品:张之洞的《劝学篇》。 ③危害: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4.影响: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1)是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 (2)是清末“新政”的主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预习交流1 怎样理解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与“西学”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提示:“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两者关系是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地主阶级 (1)顽固派:学习西方违背“祖宗成法”或“立国之道”。 (2)洋务派: 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达“自强”“求富”的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制度。 ②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民族资产阶级 (1)早期维新派:超越“中体西用”,具备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 (2)维新派:主张实行“变政”,实行君主立宪制。 (3)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 ①在兴中会成立时的誓词中,孙中山就提出“创立合众政府”。 ②邹容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时,主张恢复人民民主权利。 ③宋教仁主张实行议会政治,建立共和制度。 ④孙中山主张同时进行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革命”和解决民生主义问题的“社会革命”。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预习交流2 (1)地主阶级顽固派和洋务派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上有何分歧?两者根本目的一致吗? 提示:顽固派和洋务派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上,争论的焦点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长技”来自强。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长技”,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两者的根本目的一致,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 (2)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要求有什么区别?本质要求相同吗? 提示:维新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要求实行民主共和,两者本质上都是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政治。问题导学即时检测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问题导学即时检测材料三 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学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又是什么。 提示:相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