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0594

11 核舟记 学案(2课时)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3次 大小:460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核舟,学案,2课时
    课 题 11 核舟记 课时 第1课时 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还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们理解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二、相关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这是本笔记小说、短篇文言小说集。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收入《虞初新志》。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生字词的识记 器皿( ) 八分有奇( ) 不糁 ( ) 峨冠( ) 矫首( ) 贻( ) 箬篷( ) 多髯( ) 衣褶( ) 椎髻( ) 趾( ) 曾不盈( ) 篆章( )壬戌( ) 虞( ) 一楫( ) 黍( ) 学习目标 1.有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3.积累常见文言文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五、课文内容的初步探究(朗读、理解、内容、情感) (一)朗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语速适中,能在语气中表达出作者感情。 (二)积累重要词语。 类型例句通假字意思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左手倚一衡木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两膝相比者词类活用例句解析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一词多义例句释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三)疏通文意 1.依据“六字诀”翻译文章 2.重点讲解带有数词的文言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总结要点: (四)逐段概括出段意,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2—5段): 第三部分(6段): (五)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 2.完成书后习题一、二。 ( 1 )课 题 11 核舟记 课时 第2课时 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还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意义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们理解文意,提高语文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