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1257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4278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课堂,七年级,教学设计,核心,同步,新课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品析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思。 3.由诗文拓展延伸,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 2.品析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家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突然听到一首熟悉的旋律,刹那间,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各种情绪涌上心头。 在古代,笛声常常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情感。想象一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身在异乡的你,忽然听到悠扬的笛声,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走进他在洛阳城的那个春夜,一同聆听那触动心灵的笛声。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卷网-1980年版)。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之情,遂有此诗。 【题目释义】 《春夜洛城闻笛》 时间:“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点:题中“洛城”表明是在河南洛阳(客居) 事件:听闻笛声 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朗读诗歌】(播放音频)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洛阳城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 【分析讨论】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飞”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写出吹笛人是毫不经意地吹,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多人; “飞”字使声音形象化,写笛声暗送,好像是特意飞来勾起游子的愁绪的,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城静 情切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与“满”字的妙处。 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衬托出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寂静的春夜,时断时续的笛声随着春风散落全城,不经意地传进诗人的耳朵里,进而牵动着诗人的“故园情”,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惹得客居他乡的人在繁华的洛阳都动了乡愁,诗歌的后两句给了答案,请把它读出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原来是诗人听到了古曲《折杨柳》,这是什么曲子,为何会触动诗人的乡愁?(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 古曲《折杨柳》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古人远离故土时折柳,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如《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据说“柳”与“留”谐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便是有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