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1291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4453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课堂,七年级,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思维能力: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审美创造: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果此刻你置身这片竹林,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播放音频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瞑》等。 王维的成就 (一)早年热衷功名。 1、《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 2、出塞前后的诗,如《使至塞上》、《观猎》、《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二)奠定大师地位———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1、精通音乐绘画,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2、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对自然观察细致,感受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背景资料】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文体知识】 《竹里馆》的诗体属于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格律诗中的一种。唐代的时候产生了格律诗,到盛唐时期已经相当成熟,那时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称唐代以前的诗为“古体诗”或“古诗”。 五言绝句(五绝)的基本特点是:一共四句,每句五字,偶句押韵,此外还有对偶、平仄的要求。 【自主学习】 认真朗读诗歌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朗读诗歌】(播放音频)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 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幽篁:幽,深的意思,篁,指竹林。 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这里指” 幽篁” 。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译文: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 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 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 【分析讨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诗中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