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1330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件+课时分层作业+答案3份打包)

日期:2025-04-04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48812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3份,答案,作业,分层,课时,课件
    (课件网)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课标要求 知识点1 碳循环 1.碳循环的过程 (1)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_____的形式进行的。 (2)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的形式进行。 二氧化碳 含碳有机物 2.过程图解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_____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 (2)危害: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3)采取措施:减少_____排放和大力_____,提高森林覆盖率。采取秸秆还田等,提高农田土壤储碳量。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二氧化碳 植树种草 4.物质循环 (1)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_____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_____的循环过程,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 ①_____———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_____———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碳、氢、氧、氮、磷、硫 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 全球性 循环性 大力植树造林会缓解温室效应,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 提示: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加快CO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生物群落的吸收速率,从而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 基于对碳循环的形式及过程等的认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参与物质循环的对象是含有碳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 (  )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  ) 3.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只起固定CO2的作用。 (  ) 4.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 提示:1.× 参与物质循环的为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 3.× 生产者还可通过呼吸作用将CO2释放到非生物环境中。 4.√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什么?①、②、③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甲、乙、丙分别是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①、②、③分别表示通过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群落内的有机物分解为CO2,返回大气中。 2.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用图中序号表示) 提示:④。 3.碳循环都是双向的吗?说明理由。 提示:不都是。(1)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双向循环的。(2)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网)传递时,碳循环不是双向的,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提示:打破碳循环平衡,使大气CO2进入生物群落过程受阻,大气中CO2的含量会明显增多。 进入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内部 返回无机环境 形式 CO2 含碳有机物 CO2 进入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内部 返回无机环境 方式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方向 在群落内部单向,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双向 (3)碳元素的传递规律: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判断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依据)。 2.温室效应 √ [对点练习] 1.我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序号①~⑤和⑦表示CO2的排出量或吸收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⑥代表的摄食过程中,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 B.为了实现碳中和,可增加代表光合作用的④过 程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