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甲骨文 一、甲骨文定义 1.定义。 2.甲骨文=商代文字? 材料:甲骨文不是唯一的商代文字材料。它是最主要的商代文字材料,但此外还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铭文。 风格:甲骨文用一种锋利的工具契刻而成,而商代人们日常书写应是毛笔。毛笔书写的文字笔画比较丰肥,风格和甲骨文有所不同。 范围:甲骨文只涉及需要占卜的事项有关的字,所以不能认为甲骨文已经包括当时人们使用的所有的字。 一、甲骨文定义 3.是否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 一九五四年在山西洪洞县坊堆首次发现有字的西周甲骨。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4.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成熟的文字,在甲骨文之前可能有更早的文字。 骨刻文: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一、甲骨文定义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表现在: 一、字的个数多。 二、字的结构的复杂。古人所说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实例。以象形字论,甲骨文的字也远不是原始的,表明它们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 三、形声字多。古代文字常由象形转化为形声,这可以说是文字发展的规律。 二、甲骨文的发现 1.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并开始大量收购,随后刘锷、孙诒让等人也开始了甲骨文以及甲骨的收购、收藏活动。 。 2. 刘锷1903年就出版了《铁云藏龟》。《铁云藏龟》是第一部将甲骨文著录成书的专著,是甲骨学的开山之作。 3. 1908年,罗振玉确定甲骨的出土地点为河南殷墟,随后与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 三、出土甲骨概况 目前已发现的商朝甲骨,大约有十余万片,所使用的文字,大概有五千字左右,己认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左右。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记录,也有少量的记事文字。其中涉及到商朝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天文、气象、田猎及政权、方国情况、文化生活等。 商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八世十二王。 殷墟甲骨的时代,目前有明确证据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辞。其中武丁时的甲骨为数最多,占到甲骨总数的一半。武丁被称为殷高宗,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国力强盛,战国时还有学者称颂他是“天下之盛君”。 四、甲骨文的学术价值: (1)考古学: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甲骨的发现,在中国以及世界考古学史上都有重大意义。 (2)历史学: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完整的商王世系,证实了历史上确有商朝的存在,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基本可信;卜辞内容展示了商代社会风貌,为我们全面研究商朝历史提供条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古文字学:甲骨文是古文字学四大分支之一。 五、甲骨文研究 从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开始发表材料,到孙诒让发表第一部研究性著作《契文举例》,以后逐渐形成一种专门学问———甲骨学,代表学者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等。 清末刘鄂《铁云藏龟》(发表材料)→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研究著作)→甲骨学→王国维《古史新证》(利用甲骨文以证商史,开辟史学研究新途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甲骨文提供的历史资料“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建国后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甲骨文合集》(集八十年来甲骨文出土材料之大成的巨制)。 选文:武丁卜辞·土方? 反映了当时商朝与周边民族方国的关系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卜辞比较完整的程式。 1.商世系(前16世纪———11世纪) 商始祖契:兴起于黄河中下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