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会说话的甲骨》 解晓东的《中国娃》: ...... ...... 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 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 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 ...... 请大家按正确笔顺书写以下汉字: 象、凹、凸、万、及、乃、巨、匹、成、长、母、比、山、出、九、延、为 汉字笔顺规则表: 一.仓颉造字说:黄帝时期的左史官,官吏制度、姓氏和文字的草创者之一 二.结绳记事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 三.图画说(图腾崇拜):虫、鱼、鸟、兽爬过或者踩过的痕迹,亦称“鸟兽文” 汉字的起源: 汉字变化发展:汉字“七体”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汉字的构成: 一、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第二课时 一、甲骨文里的“笔”:聿 中国人不仅很早就使用了毛笔,而且很早就为“笔”这种工具造了专用的文字:聿。 “聿:所以书也。秦谓之筆,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聿”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描绘了一只手拿着一支毛笔的画面。古人向来喜欢以三代多,所以,这支毛笔只有三根毛。但这并不严格,有时候人们会多加几根毛,比如五根毛。到了战国以后,人们就把其中的两根毛合写成了一个短横,再后来,人们把外面的两根毛也合写成了一横,就成了今天“聿”字的写法。 二、拿笔处理公务的人:尹 厉害了会写字的古人! 字形由一只手(即又,后变为彐形)和一根棍棒形的东西组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 意思是说,“尹”字由又和丿组成,表示治理、处理的意思,丿就是要处理的事情。实际上那一个丿是由丨变化而来的,是一支笔。所以“尹”字描述的就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表示正在处理事务的人,就是古代的官员。 因为古代教育不发达,可不是人人都能拿笔写字的,能拿笔写字是官员区别于其他人的典型特征,所以人们称官为尹。如“京兆尹”、“河南尹”。甚至到了《红楼梦》的时代,人们还习惯上称地方政权的正职官员为尹,如贾雨村就当过“京兆府尹”。 三、用笔写字:书 《说文》说:“书,箸也。从聿,者声。”这里的“箸”今天写作“著”,指写著作的过程或者著作本身。“从聿,者声”表明“书”字是一个形声字。 “聿”就是笔,是一支正在书写的笔,所以“书”的本义为“写”。“者声”,汉字中有好多以“者”作构成部分的,如“都(都城之都)”、“著”、“箸”、“诸”、“猪”、“煮”、“署”等等,它们的韵母全都读u,可见,“者”字在古代不读zhe,而读zhu。所以,“者”可以作为“书”字的韵母。而金文“书”字的下方正是一个古文字“者”,所以才有了许慎的解说。 四、用笔绘图:画 这是甲骨文“画”字,与甲骨文同时期的商代金文“画”字,形体与之相似,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下面两条弯曲而交叉的对称线条是笔留下的痕迹,表示用笔描摹出来的图画,也就是画。这是“画”字的本义,即名词“图画”。当然,描摹图画的动作和过程也可以称之为“画”,这是“画”字的第一层引申义,即动词“绘画”、“作图”。所以,我们今天常说的“画画”一词就很好地使用了“画”字的这两个义项。 五、清洗毛笔:盡(尽) “尽”的繁体字“盡”由三部分组成,而前两个部分,正由“聿”字变化而来。 甲骨文“尽”字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左上方是一只手,手中拿的是一个刷子,下面是一件类似簋、盘、豆一类带有底座的器皿(当然后来的锅碗瓢盆均可统 ... ...